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管理學名詞解釋4


63.  網路式組織(Network Organization):強調外部資源的整合利用,故對公司或流行風潮中的企業,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通常具有高度的彈性和應變能力。
64.  主從架構(Client-Server Organization):凡能夠獨立經營行決策的事業單位便之為主;而扮演支援並配合主的需求者,便稱之為從。
65.  倒金字塔型組織:顛覆傳統科層式組織的架構,第一線員工具有最大自主權。
66.  虛擬企業(Virtual Corporate):係把組織打散成像一張網,網上的每個分子均為獨立運作的專業組合,其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
67.  變形蟲組織:組織規模小、階層簡單、無明顯的部門劃分;對環境變動反應迅速,當環境有力或有害的情況下,可能造成分殖。
68.  組織圖(Organization Chart):組織圖是一個能呈現組織內部結構的圖表,它包括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隸屬關係,以及各個部門負責人員的職稱和職等。
69.  職權/權威(Authority):職權是管理人員在組織內作決策的正式與合法的權力,職權是管理人員在他的職位上發號施令,並使人服從其命令的權力。
70.  直線職權(Line Authority)與幕僚職權(Staff Authority):直線部門對公司目標的完成扮演著直接的角色,而幕僚部門則為輔助的功能。

管理學名詞解釋3


43.  SWOT分析(SWOT Analysis):SWOT分析是以環境的資料累積作為基礎,其目的在確認組織所處環境中的各種有利機會、所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威脅、以及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
44.  OST制度(Objective Strategies & Tactic System):簡稱「目標、策略、戰術」貫聯制。
45.  IPPBS制(Information/Planning/Programming/Budgeting/Scheduling):目標式管理制
46.  目標(Objective):一項在確定的時間內,必須達成之特定結果。【數量化、有時間性、具挑戰性、可書面化】
47.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係將組織整體目標藉由參與管理,逐層轉化為各階層與各單位的子目標,形成一目標體系,同時以訂定目標做為激勵員工的工具,定期回饋上級共同討論進行績效評估,是一種完整的規劃與控制程序。
48.  參與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係指決策過程由部屬和上司共同參與制定,也就是說,部屬實際分享直屬上司的決策權。
49.  組織(Organizing):只要是人與事的結合,並且在層級的結構上職責和職權的配合就是組織。【職責與職權的配合/層級的結構/人與事有系統的配合、協調/具有複雜化、正式化、集權化等特性】
50.  7SStrategy/Structure/System/Shared value/Staff/Skill/Style
51.  控制幅度/管理幅度/監督幅度(Span of Management/Span of Control/Span of Supervision):指一位主管能夠有效監督部屬的人數,或向同一位主管直接報告的部屬人數。
52.  正式組織(Formal Organization):全體組織成員之權責均明確劃分、權力系統由上而下層層節制、組織結構分明,分層負責。
53.  非正式組織(Informal Organization):不受正式組織直接監督控制、可協調組織協調機制以彌補正式組織之缺失。
54.  帕金森定律(Law of Perkinson):組織愈久,冗員愈多;組織愈大,主管愈不用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委員會人數愈多愈接近無效率點
55.  彼得原理(Peter’s Principle):當一個人晉升,升到他所無法承擔的能力位置時,而影響到組織績效。
56.  部門劃分(Departmentation):就是根據某種構想或原則,將個別工作予以組合之過程。
57.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工作分析是對特定工作的運作和責任歸屬等的研究以及資料收集的過程。
58.  科層組織(Bureaucracy Organization):有明定的法規與制度,職權遵從層級性及專業分工等原則。
59.  扁平化(Flattening):組織藉由減少組織層級數目,擴大控制幅度的方式,減少組織中因層級而造成的溝通障礙,並強化組織反應速度的過程
60.  專案組織(Project Organization):針對某特定任務,由組織各部門調集專業人才,並指派專案負責人在特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61.  矩陣式組織(Matrix Organization):矩陣式設計是透過「雙權結構」,結合兩種不同的部門化形式。
62.  創新式組織(Innovative Organization):將組織結構分為「創新性業務」與「例行性業務」兩類。

管理學名詞解釋2


17.  綠色企業與綠色系列(Green Corporate):企業從原料到生產出產品的過程符合環保法令,並且建立良好的回收系統。
18.  企業文化/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組織內每一成員在解決外問題時,從中學習到的價值、信仰、看法,逐漸成為組織的一組假設與行為模式。
19.  組織氣候(Organization Climate):乃代表組織成員對於組織內部環境的一種知覺。
20.  管理哲學(Management Philosophy):係指管理者或管理學派的認知、信仰、價值觀等中心思想。
21.  管理風格(Management Style):係指管理者受其組織文化及管理哲學影響所表現出來的風格、行為模式等。
22.  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又稱為企業道德,係指任何企業之經營必須以合法方式營利。
23.   管理道德(Managerial Ethics):管理道德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有關。社會責任著重組織的政策與活動。管理倫理則偏重於管理者個人的決策與行為。
24.  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將企業經營使命及經營理念以文字、圖案、顏色等整體造形設計,傳達給企業內外大眾。CIS結合企業文化後對內可增強團結意識及一致的價值觀。
25.  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當某些管理概念在實務界執行後成為各企業爭相仿效的一種固定標的模式,則成為所謂的管理典範,但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遷,典範會隨著潮流而改變,這一整個改變的過程稱為典範移轉。
26.  霍桑實驗/霍桑效益(Hawthorne Experiment):目的在發掘「工廠照明程度」與「工人生產效率」的關係。
27.  系統管理(System Management):將組織組成要素視為互相關聯且互相依賴的系統,故其主張將系統觀念應用於管理理念。
28.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Management):權變理論在強調「環境」、「管理者」與「績效」三種變項之間的功能關係。
29.  得爾飛法(Delphi Method):乃是一種運用問卷,反覆徵詢專家意見的預測方法。
30.  理性決策(Decision-making with Rationality):以客觀及合乎邏輯方式的科學方式與理性原則追求最佳化的決策方式。
31.  準理性決策/受限理性決策/限制理性(Quasi-rational Decision/Limited Rational Decision/Bounded Rational Decision):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及資訊不完全充份,因此無法做到完全的理性決策,決策者僅能追求滿意的決而最佳化的決策。
32.  群體決策:藉由一群相關人士共同擬定決策,其中可以藉由腦力激盪法、戈登法、得爾飛法等技決策技術來制訂決策結果。
33.  拉普拉斯準則(Laplace Criterion):求出各種可行方案的平均收益,然後再選擇其中收益最大的。
34.  決策樹(Decision Tree):經理人繪出每一方案及每一結果的條件值、機率值、期望值及每一方案期望值,其形有如樹狀故稱之。
35.  後悔矩陣/機會損失準則(Opportunity Loss Criterion):求出各種可行方案的機會損失表格後再選擇其中最大遺憾值中最小者。
36.  規劃(Planning):評估未來的環境訂定預期目標,進而擬定達成目標的各種方案,並選擇一最適方案的一種分析過程。
37.  計畫(Plan):規劃係一企劃思考過程,而其具體實際的行動方案乃為計畫,所以規劃為因,計畫為果,也即計畫乃是規劃所產生的具體行動方案。
38.  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策略規劃是透過一系列精細分析與構思,將構想轉變為策略,進而實踐策略的過程;組織藉由此種企劃制訂整體目標,以及實踐的策略計畫。
39.  規劃缺口(Planning Gap):此即兩方面人員在預期狀況、目標、假定及許多基本觀念上,存在有重大的歧異。
40.  使命(Mission):則是企業存在的價值,希望達到任務。
41.  願景(Vision):未來企業希望到達的一個境界,有時可以圖象化的方式來表示,並具有時間性。
42.  整體計劃(Integrated Planning):高階管理者將企業資源依據整體管理及系統化的方式擬定綜合計畫,進而達成企業目標。

管理學名詞解釋1


管理學解釋名詞
1.      托拉斯(Trust):運用資源、技術等優勢阻止新廠商進入該市場或迫使原來其他廠商退出形成獨占。我國的反托拉斯法為公平交易法。
2.      卡特爾(Cartel):參與的企業對契約約定事項如進貨、售價、產量等均須照規定,而非契約所約定範圍者,即可自由經營。
3.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經營者以創新與承受風險的精神,來面對環境的改變與挑戰。
4.      內部創業(Intrapreneur):指員工使用公司的現有資源、人才和資金,在公司內從事創業的行動(學習型組織)。
5.      管理(Management):管理就是在變動的環境之中,訂出目標,列出可行方案,並選擇方案以及利用規劃、組織、控制、領導達成目標的過程。
6.      管理功能(Management Function):
甲、規劃:規劃包活對目標的設定與選擇,以及其實施步驟之擬定
乙、組織:組織乃依據不同之業務,將一個機構劃分為若干部門,同時賦予適當之權責,以收分工合作之成效
丙、用人:即招募、甄選、訓練員工,使員工在組織中得到自我發展
丁、領導:領導是指為了讓人員依事先的計劃向設定的目標邁進
戊、協調:乃是將二個或是二個以上有「有相關聯性」的人、事、物,在為達成目標的前提之下,使其行為能夠獲得「一致性」。
己、控制:控制代表是一種偵察、比較和修正的程序。
7.      管理矩陣(Management Matrix):管理矩陣乃將管理功能及企業機能(業務功能)交叉分析而得到管理矩陣關係。
8.      Mintzberg管理角色:人際的角色(頭臉、領導、聯絡);資訊的角色(監視、傳播、發言人);決策的角色(創業家、危機處理、資源分配)
9.      效率(投入的經濟度)/效能(產出的品質度)
10.  企業開放系統(Open system):控制系統究屬開放或關閉,取決於其回饋循環是否自動化。
11.  環境偵測(Environmental Scanning):指篩選大量的訊息,加以發現未來可能的趨勢及描繪未來。
12.  任務環境(Task Environment):任務環境包括:供應商、顧客、競爭者、政府、壓力機關等。
13.  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甲、經濟責任:主要的任務製造出社會所需的服務和商品以追求利潤。
乙、法律責任:企業必須在法律所許可的範圍運作。
丙、道德責任:企業必須接受一般的道德規範。
丁、外加的責任:自願的責任,並非應公眾要求的。
14.  社會回應(Social Response):企業被動的回應各界對企業的期許,社會會對一個企業有其一定的期望,如保障員工權益、提供較好的員工等。
15.  利害關係人(Steakholder):企業決策中所會影響到的組成份子,從企業內部,到整個環境中所會受到影響的每一個組成人員。
16.  CORPS模型:
甲、Ccitizen):非營利組織所服務的對象
乙、Oorganization):非營利組織的本體
丙、Rresource):非營利組織的資源
丁、Pparticipant):非營利組織的參與者
戊、Ssystem):強調組織內的系統